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化纤长丝织造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2018年,我国化学纤维产量5011万吨,其中化纤长丝3476余万吨,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55%以上,2018年我国化纤长丝织物总产量508亿米。化纤长丝织造产业有力地推动和支撑了我国纺织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其中,我国独具特色的纺织产业集群经济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
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产业集群试点工作,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长丝织造产业集群拥有1个名城和6个名镇。它们分别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盛泽镇、七都镇和平望镇,浙江省的长兴县、长兴县夹浦镇、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以及福建省的晋江市龙湖镇。目前,江苏省泗阳县、大丰市小海镇、安徽省郎溪县的化纤长丝织造产业也已呈相对集中态势。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江苏、浙江等省5个主要长丝织造产业集群地喷水织机达43.7万台,约占全国总量的75%。产业集群以其完整的产业链和雄厚的经济基础,正逐步成为引导行业发展,提高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集群开始起步发展。最初,集群企业是做真丝绸的个体、乡镇和村办企业,后依靠政府有力支持和市场的拉动逐步发展壮大。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化纤长丝织造产业集群已发展成为以环太湖地区和福建省晋江市为主,安徽、河南、江西和苏北等新集聚地区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
各产业集群地区抓住特色产业抓住机遇,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拉动地区纺织产业链体系发展。目前,盛泽镇拥有纺丝、织造、印染及后整理加工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优势,有十几万台无梭织机,生产加工能力居行业领先水平,产品种类丰富。长兴县是全国里子布、床品用磨毛布、窗帘布和产业用衬布的主要生产地区,拥有9万台无梭织机。龙湖镇是我国户外运动用面料的主要生产地区,拥有近3万台无梭织机。王江泾镇以仿真丝类、特色女装类产品为主。七都镇以床品、窗帘等家纺类产品为主。平望镇产品种类较为丰富,在各个领域都有涉及。
近三年来,各产业集群产品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尤其在差别化、功能化、高仿真类等产品的关键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一方面资源向优势企业靠拢,研发力量增强,技术进步与创新有所突破,另一方面各集群产业链不断完善,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尤其是产业用领域发展潜力巨大。
由于长丝织造行业集群地内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小微企业比重大,存在着专业化层次低、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同质化、品牌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受设备等因素影响,行业内中低端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由此依靠低成本参与市场竞争所产生的问题日益显现,影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1.根据产业特点,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随着我国长丝织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常规化纤产品在产能相对过剩、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下渐渐失去竞争力。各产业集群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引导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主攻优势产品,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效规避常规化纤产品的低价竞争。
2.加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
产品竞争力的背后是全行业的创新能力,纺织行业要进入一个新的平台,需要行业具有创新能力。因此产业集群应不断鼓励企业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引导,实现社会公共资源向高科技企业和高效益企业倾斜,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促使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防止低档次竞争,实现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找准市场定位,坚定不移地提高产品附加值,向专业化要效益。
3.加强人才培养,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目前,各产业集群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企业管理模式的改进与更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各集群政府应积极引导企业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不断挖潜人才创新潜力;在企业管理方面,针对集群内当前仍有不少企业是家族管理模式,集群政府应引导企业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并帮助企业在管理方式方法上转型,顺利向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迈进。
4.走绿色制造的发展之路。
喷水织机,即以水为引纬介质实现经纬向长丝纤维的交织,其用水及产生的废水量较大,且产业主要聚集在环太湖流域,资源和环境问题突出。另外,随着国家新环保法的实施,对排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治污问题越来越严峻。产业集群需加快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不断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例,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生产方式,使中水回用率达到100%,大幅度降低我国长丝织造行业的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